托西莫单抗
生产厂家:美国GlaxoSmithKline LLC
功能主治:用于利妥昔单抗难治和化疗后复发的CD20阳性、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用法用量: 本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 1、治疗必须分两步进行,首先要确定本品的剂量,然后才能进行治疗。 2、每一步都需要在静脉滴注托西莫单抗后再静脉滴注[131I]-托西莫单抗,治疗必须要在托西莫单抗的剂量确定后的7-14d内进行。 3、试验阶段: (1)治疗前30min给予对乙酰氨基酚650mg口服,苯海拉明50mg口服,托西莫单抗45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静脉滴注60min以上。若出现轻、中度毒性,静脉滴注速度降低50%,若出现严重毒性应停药,恢复后降低静脉滴注速度50%给予。 (2)在给予[131I]-托西莫单抗24h开始服用饱和碘化钾溶液,口服,一次4滴,3次/日;或复方碘溶液口服,一次20滴,3次/日;或碘化钾片130mg/d以保护甲状腺,一直持续到[131I]-托西莫单抗治疗后2周。 [131I]-托西莫单抗(含托西莫单抗35mg,[131I]5.0mCi)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30ml中静脉滴注20min以上,若出现轻、中度毒性,静脉滴注速度降低50%,若出现严重毒性应停药,恢复后降低静脉滴注速度50%给予,静脉滴注结束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路。 静脉滴注结束后立即测定输液器、输液泵及输液瓶(或袋)残余的活性,患者所接受的活性为之前配制完检测的活性减去上述残留活性。第2-7d在患者排尿后立即获得患者全身γ相机计数和整个身体的成像,根据患者的放射性的生物分布计算治疗剂量(计算方法须经生产厂家培训)。 4、治疗阶段: (1)托西莫单抗的静脉滴注方法同试验阶段,包括预处理。 (2)计算所得的[131I]-托西莫单抗剂量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30ml中静脉滴注20min。 5、托西莫单抗的配制:从50ml的0.9%的氯化钠注射波瓶(或袋)中抽取32ml弃去,加入32ml (450mg)托西莫单抗。轻轻转动输液瓶(或袋),使混合均匀,此溶液室温下可保存8h,2-8℃下可保存24h。 6、[131I]-托西莫单抗的配制(需在防护下进行): (1)解冻[131I]-托西莫单抗,在室温下约需60min。 (2)根据标示的放射性活度计算5.0mCi所需的体积,并抽取。检验所取的[131I]-托西莫单抗的放射性活度是否在5.0mCi±10%之内,如不是,则应校准后重新抽取,使抽取的[131I]-托西莫单抗放射性活度在5.0mCi±10%之内。 (3)根据上法抽取的体积计算含托西莫单抗的剂量(药品标签会有含量提示),如不足35mg,用非放射性的托西莫单抗补足至35mg备用。 (4)准备好的[131I]-托西莫单抗中加入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使成30ml,轻轻转动混匀。 (5)用大孔径针头抽取至60ml的注射器中,分析放射性活度,并记录。
查看详情
托西莫单抗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FL)。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托西莫单抗对癌症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生物标志物不仅用于癌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因此,了解托西莫单抗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对于改善癌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托西莫单抗的作用机制
托西莫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它的机制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这使得托西莫单抗在治疗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靶向CD20,托西莫单抗能够显著减少肿瘤细胞的数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2. 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生物标志物是指可通过检测或测量获得的生物特征,它们在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生物标志物如BCL-2、MYC和CD10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分期、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了解这些标志物的变化可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3. 托西莫单抗对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研究显示,使用托西莫单抗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肿瘤生物标志物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CD20的表达水平在接受治疗后的肿瘤组织中通常会有所下降,而BCL-2和MYC等与恶性肿瘤进展相关的标志物的表达可能会出现变化。这种变化为监测疗效、评估疾病复发风险以及调整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4. 临床应用前景
未来关于托西莫单抗及其对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将为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了解不同生物标志物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将可能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该药物的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此外,联合其他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可能增强托西莫单抗的疗效,进一步拓宽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范围。
托西莫单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选择,不仅在治疗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还对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推动我们对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理解,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