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滤过率
概述​
指单位时间内(分钟,min)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毫升/分钟,ml/min)
主要用于发现肾脏疾病,评估患者肾功能水平,指导治疗及疗效评估
降低可见于急慢性肾衰竭、肾动脉硬化,升高可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巨人症等
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可进一步行血肌酐、尿素氮、肾脏B超等检查
定义
肾小球滤过率主要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指单位时间内(分钟,min)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毫升/分钟,ml/min)。
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率有助于正确判断慢性肾脏病的分期、评价肾功能进展速度和评价治疗的效果、调整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剂量及判断开始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等。
肾小球滤过率不能直接测定,需通过外源物质(包括菊粉、放射性药物、碘造影剂等)或内源性物质(包括肌酐、胱抑素C等)的清除率来间接反映。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利用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称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常用推算方法的是MDRD方程和CKD-EPI方程。
参考范围​
年轻人的肾小球滤过率通常在120~130ml/min,平均为125ml/min。随着年龄的增长,GFR会逐渐降低。根据年龄、性别、体型不同,肾小球滤过率通常在90~130ml/min之间。
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尿酸等[3]
男性比女性肾小球滤过率高约10ml/min[4],40岁以后,肾功能会逐渐下降,平均每年下降约1.1ml/min。
温馨提示​
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90ml/min时,应高度重视,及时到肾内科检查排除肾脏疾病。
结果解读
指标降低
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生化报告单常用“↓”标识。
降低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低于90ml/min(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也可能逐渐下降。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最常见于急性和慢性肾衰竭肾小球疾病肾盂肾炎(晚期)、糖尿病(晚期)和高血压(晚期)等。
其他情况:极少数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皮质激素缺乏等患者由于代谢速度降低,可能会出现肌酐轻度升高。
危害
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通常反映肾功能受损,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将慢性肾脏病分为5期。慢性肾脏病分期不同,其临床表现及危害也各有不同。
慢性肾脏病1期,即肾小球滤过率≥90 ml/(min•1.73m²),大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
慢性肾脏病2期,即肾小球滤过率60~89ml/(min•1.73m²)时,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
慢性肾脏病3期,即肾小球滤过率30~59ml/(min•1.73m²)时,患者有轻度食欲减退、夜眠差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贫血。
当进入慢性肾脏病4期,即肾小球滤过率15~29ml/(min•1.73m²)时,患者会有明显食欲减退、乏力、贫血、高血压、代谢性酸中毒
当发展为慢性肾脏病5期,即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1.73m²)时,患者有明显乏力、尿量减少、食欲减退、骨痛、皮肤瘙痒、夜眠差、精神萎靡等多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左心衰、严重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不及时就诊可危及生命。
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可出现尿量减少、乏力、食欲减退等,容量过多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等危及生命。
肾小球疾病可导致高血压、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心力衰竭等。
糖尿病晚期的患者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严重者可导致周身浮肿,继而出现胸闷气短、心力衰竭等。
当高血压引起肾功能损害,可能出现眼底、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其他
甲状腺减退的患者可出现畏寒、嗜睡、记忆力减退、关节疼痛等,甚至可累及心脏出现心包积液和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发生粘液性水肿昏迷。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皮质激素缺乏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皮肤色素加深,淡漠、乏力、食欲减退、头晕、低血糖等。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也可能逐渐下降,建议患者定期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相关检查,如出现异常,及时前往肾内科就诊。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肾内科,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尿液检查、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血常规、肾脏B超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因腹泻、药物或梗阻等因素,出现乏力、恶心、尿量减少等症状,若无肾脏病史,考虑急性肾衰竭,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血肌酐、尿素氮、泌尿系统B超、腹部CT等相关检查,予补液、停用药物、解除梗阻等治疗,严重者(如出现急性左心衰等)可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治疗。
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乏力、恶心、胸闷气短、少尿甚至无尿等,医生可能建议完善血肌酐、尿素氮等检查,当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1.73m²),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
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伴尿中出现泡沫或肉眼血尿及高血压、水肿时,怀疑肾小球疾病,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尿液检查、肝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当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等症状,考虑肾盂肾炎时,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尿液检查、血肌酐、尿素氮、肾脏B超等,肾盂肾炎的患者可遵医嘱应用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或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当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大量泡沫或周身浮肿时,怀疑糖尿病肾病晚期,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尿液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检查,调整降糖方案,根据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及患者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以及蛋白尿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6]。通常建议糖尿病患者对肾小球滤过率及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进行年度评估,判断高危患者的预后[7]
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中出现泡沫时,怀疑高血压肾损害,医生可能建议做尿液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是肾微血管进行性丢失的重要表现[8]。若无高钾血症、肾动脉狭窄等禁忌证,可遵医嘱口服卡托普利缬沙坦等降压治疗[9]
当急性肾衰竭进行规范治疗有效时,肾小球滤过率会逐渐上升,部分患者恢复至正常;部分较为凶险的急性肾衰竭,如抗肾小球基底膜病、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进展迅速,肾小球滤过率较难恢复,可能短期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需要长期肾脏替代治疗。
慢性肾衰竭进行规范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延缓肾功能进展,但通常无法将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可能减轻症状及相关并发症,此外,还需摄入足够的热量,补充维生素及叶酸以及控制钾、磷的摄入,可补充机体所需能量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9]
怀疑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皮质激素缺乏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可能行激素替代治疗等。
指标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生化报告单常用“↑”标识。
关于肾小球滤过率高,目前无统一定义,大多指的肾小球滤过率>130ml/min(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孕妇:女性在妊娠期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加,第3个月增加50%[4]
饮食:患者摄入蛋白质过多也可能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常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
危害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本身可能对身体并没有特别大的危害。
如果有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的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即可。
糖尿病肾病早期可有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孕妇在生产结束后,肾小球滤过率可降至正常。若肾小球滤过率出现异常,需及时就诊。
建议患者检查前控制饮食,避免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减少对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干扰。对于监测疗效的人群,注意避免生理性因素干扰,可在固定时间抽血检查。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可就诊肾内科,排查有无异常。
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患者,建议每年评估肾小球滤过率[10]
如果怀疑有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清生长激素测定、垂体核磁检查及进行生长激素抑制试验等明确诊断。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