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简介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脾胃虚弱的患者慎用。孕妇、哺乳期、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的人群应忌用
中药介绍
大黄(Rhubarb)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由于表面的颜色为棕褐色,里面为黄色,因此被称为“大黄”。
常用于治疗实热积滞便秘;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烧烫伤等。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然后切成瓣或段,用绳子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切成厚片或块。以切面锦纹明显、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主产于青海、甘肃。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川大黄主产于四川。
性状特征
大黄
呈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或块,大小不等。外表皮为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切面的颜色为黄棕色至淡红棕色,较平坦,有明显散在或排列成环的星点,有空隙。
酒大黄
酒大黄是大黄的炮制品,形状如大黄片,表面颜色为深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熟大黄
熟大黄是大黄的炮制品,呈不规则的块片,表面的颜色为黑色,断面中间隐约可见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香。
大黄炭
大黄炭是大黄的炮制品,形状如大黄片,表面的颜色是焦黑色,内部的颜色是深棕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
醋大黄
醋大黄是大黄的炮制品,形状如大黄片,表面的颜色是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的颜色是浅棕色。略有醋香气。
清宁片
清宁片是大黄的炮制品,为圆形厚片,其颜色为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
储存方法
大黄及其炮制品均应储存在干燥的容器内,炮制品如酒大黄等需要密封保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漓,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主治病证
实热积滞便秘,血热所致的吐血、鼻出血,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所致的小便次数增多、淋漓涩痛,水肿;
外用时可以用于治疗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作用分析
泻下攻积
大黄具有苦寒沉降的特性,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为治疗积滞便秘之重要中药之一。
大黄性寒,擅长泄热,因此治疗实热积滞便秘尤为适宜。通过配伍还可用于其他病因所致便秘。
清热泻火
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既能清泻上焦、中焦及头面的火热之邪,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
又能清导下焦之湿热,如湿热之邪所致的痢疾、淋证、小便黄赤等。
因此火热上炎证或下焦湿热证都可以使用大黄。
凉血解毒
大黄具有苦降的特性,既能清热泻火,又能凉血止血,可用于治疗血热导致的异常出血,如吐血、鼻出血等。
大黄具有泻火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还可外用治疗热毒引发的痈肿疔疖,以及高温烫伤等。
逐瘀通经
大黄能够入血分,通行下焦,又具有活血逐瘀功效,能够祛除体内瘀血。
大黄是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之一,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大黄还具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常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瘀血经闭等。
利湿退黄
大黄可以清化湿热,可以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淋证等。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可以用于治疗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等症状。
临床应用
积滞便秘
治疗实热积滞便秘,即以大便干燥、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身体发热为主要表现时,大黄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药物配伍使用。
治疗寒实积滞所致的腹痛便秘,即便秘伴有手足不温、呕吐呃逆等表现,大黄可以与附子细辛等药物一同使用。
治疗脾阳不足所致的冷积便秘,即有大便干或不干、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等表现时,大黄可以与附子、干姜等同用。
治疗热结便秘,兼有气血不足,即有大便干燥、腹胀腹痛、口干口臭但兼有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大黄常与人参、当归甘草等药物配伍使用。
治疗热结阴亏所致的肠燥便秘,​即便秘伴有口干、手足心热等表现时,大黄常与麦冬、生地黄、玄参等一起使用。
热毒证
治疗火热上炎所致的烦躁口渴、面红、嘴唇干焦、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大黄常与连翘黄芩、栀子等药物同用。
治疗热邪导致血液异常外出所致的吐血、流鼻血、咳血,大黄常与黄连、黄芩等药物同用。
治疗肠痈腹痛,大黄常配伍牡丹皮、桃仁、芒硝等药物使用。
治疗疮痈肿毒、红肿热痛,大黄常配伍天花粉黄柏姜黄等研末外敷。
瘀血证
治疗妇女产后瘀血阻滞导致的腹痛、恶露不尽,大黄常与桃仁、土鳖虫等药物同用。
治疗妇女瘀血经闭,大黄可以与桃仁、桂枝等配伍使用。
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大黄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药物同用。
湿热证
治疗湿热黄疸所致的一身面目全黄,大黄常配伍茵陈、栀子等药物使用。
治疗肠道湿热积滞引起的痢疾,大黄可以与黄连、黄芩、芍药等同用。
治疗湿热淋证,水肿,小便不顺畅,大黄常配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一起使用。
烧烫伤
外用可以治疗烧烫伤,可单用大黄研粉,或者大黄配伍地榆粉,麻油调敷患处。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等症状。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大黄具有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抗溃疡、保护肠黏膜屏障、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急性胰腺炎、抗肺损伤、保护肾脏、抗糖尿病、保肝利胆、抗纤维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且对血液循环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使用方法
大黄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大黄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5克。外用适量,一般是研末敷于患处。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用于泻下宜生用,或用开水泡服,入汤剂不宜久煎,久煎则泻下力减弱。活血宜酒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酒大黄擅长清上焦血分热毒,可以用于治疗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减轻了腹痛的副作用,增强了活血祛瘀、泻火解毒的功用,用于治疗瘀血证及火毒疮疡。
大黄炭可以凉血化瘀止血,用于治疗血热有瘀出血证。
醋大黄的泻下作用减弱,其功效以消积化瘀为主,用于治疗食物消化不良而停积在胃里所致的胀满不舒,产后瘀停,妇女下腹部有结块等。
清宁片(大黄的炮制品,详见炮制方法部分)的泻下作用缓和,具有缓泻的作用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治疗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大黄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干净后捞出,淋润至软后,切成厚片或小方块,然后晾干或低温干燥,再筛去碎屑即可。
酒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黄酒被吸尽后,放在炒制的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待色泽加深后取出晾凉,然后筛去碎屑。
每100千克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千克。
熟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拌均匀,闷润至黄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然后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现焦黑色时,取出,最后干燥。
每100千克大黄片或块,用黄酒30千克。
大黄炭
取大黄片或块,放在炒制的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现焦黑色时再取出,晾凉即可。
醋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均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放在炒制的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后取出,晾凉,最后筛去碎屑。
每100千克大黄片或块,用米醋15千克。
清宁片
取大黄片或块,放在煮制的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
然后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熟蜜混合成团块状,放在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毫米的圆条;
在50~55℃低温缓解下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时取出,切成厚片,晾干。筛去碎屑。
每100千克大黄片或块,用黄酒75千克,熟蜜40千克。
常见配伍
大黄配附子
大黄能够泻下通便,可用清泻胃肠道实邪与积滞;附子味辛性热,可以温里散寒,止寒凝腹胁疼痛。
两者配伍使用,既可用泻下结滞,也可有温里散寒,因此擅长治疗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腹痛。
大黄配枳实
大黄擅长泻下通滞除有形之积滞,枳实擅长破气除痞消无形之积滞。
两者配伍使用,相辅相成,其泻下通肠之力峻猛,常用于治疗肠胃积滞所致的大便干结,排便困难。
大黄配地榆炭
大黄可以清热凉血解毒,地榆能够炭凉血止血,收敛疮口,促进疮口愈合。
二药配伍使用,共同发挥凉血解毒,敛疮生肌的功效,研细末外敷还可以用于治疗烧烫伤。
大黄配生地黄
大黄既可泻下通便,又可清热凉血止血,兼祛瘀而止血不留瘀;生地黄既可养阴生津,润肠通便,又可清热凉血以止血。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达到通便、止血的功用,用于治疗肠燥便秘或血热出血证。
大黄配牡丹皮
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祛瘀通肠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肠痈腹痛初期。
组成方剂
大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能与主治:峻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症状可见大便不通,频频放屁,胃脘和腹部胀满不适,腹痛拒绝按,按之则硬,下午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手足出汗多且汗出不止。
大黄牡丹汤
药物组成: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
功能与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绝按压,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局部肿块,或时时发热,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怕冷。
温脾汤
药物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功能与主治: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寒积腹痛。症状可见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舌苔白,口不渴。
桃核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桃仁、桂枝、甘草、芒硝。
功能与主治:破下瘀血。主治下焦蓄血证。症状可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胡言乱语、烦躁,精神状态表现为狂躁,到了夜晚就发热;以及血瘀导致经闭,痛经。
大黄䗪虫丸
药物组成: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䗪虫。
功能与主治:祛瘀生新。主治五劳虚极。症状可见形体瘦弱,腹满不能饮食,皮肤粗糙干燥像干鱼鳞甲交错的样子,严重黑眼圈。
制成中成药
清泻丸
药物组成:大黄、黄芩、枳实、朱砂粉、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通便,消滞。用于实热积滞所致的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清宁丸
药物组成:大黄、炒白术半夏(制)、麦芽、牛乳、醋香附、姜厚朴、陈皮、车前草、黑豆、绿豆、桑叶、侧柏叶桃枝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消肿通便。用于火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中胀满、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尿毒清颗粒
药物组成:大黄、黄芪丹参川芎何首乌(制)、党参、白术、茯苓桑白皮苦参、车前草、半夏(姜制)、柴胡、白芍菊花、甘草。
功能与主治: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用于脾肾亏损,湿浊内停,瘀血阻滞所致的少气,缺乏力气,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恶心呕吐,肢体浮肿,面色萎黄;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或尿毒症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大黄清胃丸
药物组成:大黄、木通、槟榔、黄芩、胆南星羌活、滑石粉、白芷、炒牵牛子、芒硝。
功能与主治:清热通便。用于胃火炽盛所致的口燥舌干、头痛目眩、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胃肠复元膏
药物组成:大黄、黄芪、太子参、桃仁、赤芍、麸炒枳壳紫苏梗木香、炒莱菔子、蒲公英。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理气通下。用于胃肠术后腹胀,胃肠活动减弱,症状可见身体疲乏、气短、胃脘和腹部胀满、大便不下;亦可用于老年性便秘及虚性便秘。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大黄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大黄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大黄孕妇、哺乳期、月经期妇女忌用,或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哺乳期、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的人群应忌用大黄。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大黄过敏史的患者禁止使用;
非湿热、实热积滞等实证不宜妄用。脾胃虚弱的患者慎用。
服用药物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
长期或者大量使用大黄,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黄疸、肝硬化、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鉴别用药
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与大黄炭
四种均为大黄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各自的炮制方法不同,其作用也各有偏重。
生大黄的泻下作用较强,因此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该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会减弱。
酒大黄的泻下作用较弱,擅长清上焦血分热毒,适宜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的泻下力较缓,可以泻火解毒,用于治疗火毒疮疡。
大黄炭具有凉血化瘀止血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血热有瘀出血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功效作用
使用方法
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