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利奈唑胺(Zyvox)引起的末梢神经炎

发布时间:2025-03-14 13:46:42 阅读:1388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 生产厂家:印度西普拉(Cipla)制药公司 功能主治: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感染,可用于药物敏感性结核病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成人RR-TB(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TB(耐多药结核病)及X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降阶梯疗法:利奈唑胺初始剂量为600mg/次,2次/天,4~6周后减量为600mg/次,1次/天;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还可减为300mg/天,甚至停用;口服或静脉滴注均可,同时服用维生素B6;总疗程为9~24个月。  中低剂量疗法:利奈唑胺剂量为600mg/天,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可减为300mg/天,甚至停用;口服或静脉滴注均可,同服维生素B6;总疗程为9~24个月。  儿童RR-TB、MDR-TB及XDR-TB:12岁以上儿童建议的利奈唑胺剂量为10mg/kg,1次/8小时,不宜超过900mg/天;10~12岁儿童建议的利奈唑胺剂量为10mg/kg,1次/12小时,不宜超过600mg/天;总疗程为9~24个月。  口服或静脉滴注均可。  目前尚无10岁以下儿童长期使用利奈唑胺的报道。  耐药、重症及难治性TBM(结核性脑膜炎):利奈唑胺治疗重症及难治性TBM的推荐剂量为:成人、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建议利奈唑胺600mg,1次/12小时,静脉滴注,或600mg,2次/天,口服;12岁以下儿童建议按10mg/kg,1次/8小时,静脉滴注或口服,不宜超过600mg/天。  总疗程不超过2个月。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院内感染的肺炎: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每12小时600mg,静脉注射或口服。  儿童患者(刚出生至11岁):每8小时按10mg/kg静脉注射或口服。  建议疗程:连续治疗10-14天。  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及伴发的菌血症: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每12小时600mg,静脉注射或口服。  儿童患者(刚出生至11岁):每8小时按10mg/kg静脉注射或口服。  建议疗程:连续治疗14-28天。  单纯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成人:每12小时口服400mg。  青少年(12岁以上):每12小时口服600mg。  5-11岁儿童:每12小时按10mg/kg口服。  <5岁儿童:每8小时按10mg/kg口服。  建议疗程:连续治疗10-14天。  以上所有口服剂量可指斯沃片或斯沃口服混悬剂。  <7天的新生儿:大多数出生7天以内早产(<34孕周)患者较足月儿和其他婴儿对斯沃的系统清除率低,且AUC值大。  这些新生儿的初始剂量应为10mg/kg,每12小时给药,当临床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按剂量为10mg/kg,每8小时给药。  所有出生7天以上的新生儿应按10mg/kg,每8小时的剂量给药。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成年患者用斯沃600mg,每12小时一次进行治疗。  静脉给药斯沃静脉注射剂应在30-120分钟内静脉输注。  不能将此静脉输液袋串联在其他静脉给药通路中。  不可在此溶液中加入其它药物。  如果斯沃静脉注射需与其它药物合并应用,应根据每种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给药途径分别应用。  斯沃静脉注射剂与下列药物通过Y型接口联合给药时,可导致物理性质不配伍。  这些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盐酸氯丙嗪、安定、喷他眯异硫代硫酸盐、红霉素乳糖酸脂、苯妥英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  此外,斯沃静脉注射与头孢曲松钠合用可致二者的化学性质不配伍。  如果同一静脉通路用于几个药物依次给药,在应用斯沃静脉注射液前及使用后,须输注与斯沃静脉注射剂和其它药物可配伍的溶液。  能与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配伍的静脉注射液有: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乳酸林格氏液。  当从静脉给药转换成口服给药时无需调整剂量。  对起始治疗时应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患者,医生可根据临床状况,予以利奈唑胺片剂或口服混悬液继续治疗。
查看详情

利奈唑胺(Zyvox)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肺结核、肺炎以及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感染。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利奈唑胺使用后可能引起末梢神经炎的副作用。末梢神经炎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周围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疼痛、麻木、刺痛等症状。下面将逐一探讨利奈唑胺引起的末梢神经炎以及相关问题。

1. 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末梢神经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可能出现疼痛、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感觉障碍。此外,还有可能出现肌肉无力、肌肉麻痹、痉挛等运动障碍。某些情况下,末梢神经炎还会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率改变、体温异常等自主神经症状。

2. 利奈唑胺引起的末梢神经炎机制

研究发现,利奈唑胺可能通过干扰神经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或直接损伤神经细胞膜而导致末梢神经炎。利奈唑胺在抗菌作用的同时,也会与神经细胞内的线粒体蛋白质结合,从而干扰线粒体功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机能异常。此外,利奈唑胺还可能引发神经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组织的炎症状况进一步加剧。

3. 高风险群体及预防措施

一些病人更容易出现利奈唑胺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其中包括长期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高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等。为了减少末梢神经炎的风险,医生在决定使用利奈唑胺时应权衡利弊。对于高风险群体的患者,监测神经症状的变化非常重要。一旦出现疑似末梢神经炎的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控制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如果已经发生利奈唑胺引起的末梢神经炎,治疗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一般而言,首先应停用利奈唑胺,然后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这可能包括疼痛缓解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此外,维生素B12、谷氨酸、神经营养因子等辅助治疗方法也可能被考虑。

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感染时,应注意该药物可能引起末梢神经炎的副作用。医生在决定使用利奈唑胺时应权衡其好处与风险。对于患者来说,如果出现任何神经症状的变化,应立即告知医生。以此来确保我们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也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发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最佳的保障。